简体字和繁体字究竟哪个更好?为何总有专家相互质疑?
乃至到现在六十多年了,国家的科技,文化(综合,而非指传统文化)教育等都在稳步提升,这就证明了简化字的推行和普及是有显著成效的。
事实证明,一简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。
所以不要说什么传统,什么文化,什么汉字含义,发展才是硬道理!
单从社会发展来说,一简的作用绝对要大过繁体字。
编辑
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
②实用性问题:
这个很有意思,先说个笑话。
十多年前,我妈在卖手机,那时候手机只有苹果是触屏的,大家已经都开始用“手机QQ”聊天了。我们村有一美貌胜过凤姐数倍的“大美女”,那时大概四十左右岁,为了学别人上网聊天,从我妈那买了一个手机,然后让我妈教他上网聊天。
这“大美女”没上过几天学,没学过拼音,不认识几个字,我记得那时候她家里好像只有一台电视。
为了上网聊天,这大美女去学拼音,然后去学笔画输入法,可惜效果不太显著。
但是过了一二年,触屏手机开始流行了(电阻屏),就是当时手机都配个手写笔的那种。
这可把大美女高兴坏了,马上换了一个手机,本身识字不多,但是不知从哪里学的,居然能手写聊天了,虽然很慢。
收获颇丰,听我妈说,那时候她虽然错字连篇,但是可以谎称自己是专科毕业然后约见网友了!
这学习速度,多快。
也由此说明,简体字学起来确实比较容易一些。
当然,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他们的见面应该是在某个公交车上,最后那个男的抱着“小心思”来的,结果被吓跑了。
这只是一个小故事,但是映射出的就是一个文化普及的现象。
肯能会了简体字之后学繁体字很容易,但是初学繁体字一定会比初学繁体困难的多。
我记得我学书法是就开始学繁体字,从一个不认识,到学到差不多都认识,在不经意之中积累,也花了三年多时间,才可以认个大概,可以做到繁简体互相转换。
编辑
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
汉字的本质和未来汉字的发展方向说到底,汉字不过就是一种符号,他的作用也没那么繁杂,就是为了记录,沟通。
所谓记录可以说到造字,期初“结绳而治”为了记数量,“仓颉造字”是为了记事件。
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。
其次就是沟通,比如我今天去你家,你没在家。我想让你知道我来过并且有事情,但是又没时间等你回家,所以就留个纸条比价好,或者直接在石头上划几个字。
包括文字的记录和传承下的前人的知识和经验,也是为了沟通。跟前人对话,来接收一些信息。
除此之外,汉字再无他用。
文化之所以传承五千年,就是因为汉字。而外国文化断流,也是因为文字在不断变化或者没有“象形”这么好辨识,好理解,只要断流就很难续接上。
也就是说汉字现在的唯一作用就是“让人认识,让人理解”,无论是繁体还是简体,他只需要让人认识,让人一看到这个字,就能知道它的意思,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关键,跟繁简体没有关系。
繁体如果说还在象形基础上的话,简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简化到“象形”和“符号”中的一个平衡值了。
二简之所以被废除,就是因为“符号”的意义大于“象形”,你看到一个字之后,只能先知道他的意思,才能去记住他的意思。这无疑跟“符号”的感觉是一样的。
我们学草书的时候,就是先要懂一些草书符号,没办法,只能死记硬背下来,比如“单人旁”“双人旁”“三点水”这三个偏旁在某些字的处理上,符号可以是一样的。只有到需要“区分”的时候才区分开。可以一样的前提就是“不产生误识”。
包括“言”“足”在草书符号中也都是一样的,所以某些情况上想要认识这个字,或许还要结合一下上下文的字才可以分辨。
这就是“符号”的意义大于“象形”,所以草书只有少部分人认识,而且门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。
二简如果不被废除,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,一定也会产生这种情况。
一简是一个临界点,既有部分古意,也方便学习推广,所以在现在来说是比较合理的。
还有一点,一简的特殊之处在于某部分字的简化来源于繁体,并没改变繁体的象形意义,有些字是根据“草书”转变而来,而草书又是从那“繁体”中减省出来的,所以一简并不是随便改的繁体,在某种程度上是容易让人接受的,如果上个世纪一些著名的学者,他们都是受的民国教育,但是到建国后也都写简体字,为何?
因为民国教育书法也在其中,草书也在其中,只要受过比较完备的教育,学简体字和玩一样。
编辑
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
总结说了这么多,只是想说明,当下社会的发展,用简体字比较合适。
复兴繁体字并没有太大的用处,反而可以在教育上推广一下,让大家了解一些繁体的基本常识就够了,也并没必要让人人都得会繁体字。
但话说回来,简体字虽易学,但是也不能太简,比较有意思的是二简已经废了,就在前些年,还有人呼吁三简,还要在搞简体字改革,这也是没有必要的。
说个比较难听的话,香港基本人人都会说英语,甚至比普通话说得还溜,为什么?
不就是因为当初英国殖民搞得?
近百年的殖民教育,已经让他们习惯说英语了。香港回归二十年,难道还指望让他们说普通话比说英语还溜吗?不太可能,只能让时间去慢慢教化。
时间久了,自然说普通话的会更多,更标准,更溜。
简体字也一样,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推广,终于见到效果了,难道还要在花几十年的时间,人力物力去改变吗?
汉字终究只是一种表达方式,多困难不重要,多简化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更多人“会用”。
现在的教育普及已经完全能做到这一点,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再去做无用功。
或者叫“无病乱呻吟”
当然,繁体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难道就这样放弃吗?
当然不是。
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发展会越来越细致,以前写字,写毛笔字是常备技能,现在已经出现了“职业书法家”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分工会越来越细致,以前一个文人可能要具备六艺,现在只需要去精研一艺就行。
汉字也是如此,简化字也有人去搞,繁体字也需要有专业的人去研究,去继承,古文献也需要有人取整理,繁体字是不可能被废黜的,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。
在新时代,繁体字必然要以一种新面目去面对世人。
我们也没必要去纠结繁体好还是简体好,那些个说“大陆必须用繁体”或“台湾必须用简体”的专家和大师,一定是私心大于公心,无利不起早。
当然人家可能也不是为了钱,但是为了权还是名,就不得而知了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